查看原文
其他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花好月圆庆中秋

2016-09-15 梦蝶如蝶 云帆诗友会

中秋溯源

        银波千顷照神州,此夕人间别是秋。“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按照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故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早在魏晋时,就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到唐代初年,为了庆祝皇帝的生日,恰巧这一天与现在的中秋节相离甚近,普天欢庆,喜气洋洋——中秋节的日子也在此时逐渐固定了下来。

        在古代的中国, 中秋节还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已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因此,中秋节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另外,中秋节的起源还有一个说法: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候,各家都拜土地神。这个节日可能也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夜

话习俗

月圆人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团圆是中秋的主题,也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最终归宿。中秋是一个圆:月亮的圆,月饼的圆,以及每个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团圆。在中国人的心中,中秋这个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组成的。人们尽可能在这一天和家人团聚,凝视天空中的满月,吃着香甜的月饼,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

        月圆中秋夜,情圆团聚时。无论是寄托给满月的愿望,还是中秋夜各种有趣的风俗,最终都在家人的笑脸中凝成永恒的快乐。


祭月、赏月、玩月

        祭拜月神。早在《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是指在秋日的傍晚,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的。红烛高燃,供奉着月亮神像,全家人依次拜祭。   

        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节赏月其乐融融。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阖家欢聚,把酒临风,共同祝愿……此情此景多么美妙。

        在古代的中秋夜也颇为盛行“玩月”。月到中秋分外明。人们纷纷外出游玩,或互相拜访,或结伴去佛寺尼庵,或举行盛大的文艺活动,甚至玩到四更鸡鸣。这一风俗当地也叫“走月亮”。上海的玩月习俗还要求外出必须要走过至少三座桥,因而叫做“走三桥”。


吃月饼

        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或寄托思念之情。同时,民间以月饼相赠,是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月饼的名目繁多,不一而足。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就有专供男士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士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等等月饼。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是我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甜甜的饼,浓浓的情。


观潮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的记载。


燃灯

        中秋之夜,燃灯以助月色,幸福吉祥。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近代中秋燃灯之俗亦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竖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这样看来,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赏桂花、饮桂花酒、游湖、烧斗香、舞火龙……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一个文化的节日,满满的中国味道,情满天涯。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一轮明月

万千诗情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古诗云:“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此时,碧空如洗,月象既圆且亮,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的这一份思念则更为深切,尤其是在那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中国人的月亮情结剪不断,理还乱: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话赏读: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笔下的中秋月色沉静、清丽、寂寥……纤尘不染。明明是自己在怀人,然而,诗人却并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反而询问“秋思落谁家”:委婉动人,蕴藉深沉,愈显痴情。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时,“落”字作“在”,显得平淡寡味,逊色多了。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话赏读: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遥想远在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诗人却从对方的角度着笔,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距离隔不断真挚的情。这种为对方设想的方式读来情真意切,令人感动莫名。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诗话赏读:明月千里寄相思。这首诗作于被贬湓浦(pénpǔ,今江西九江)之际。还是八月十五的月亮,地方却不是往年那个地方,自然,身边的人也不再是往年的人。流年似水,物是人非,故乡不见,——尺幅之间时空转换,百感交集。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诗话赏读:作者苏轼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如此赏心乐事,却让作者想到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这首诗语言清丽,境界高远,意味深长。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念奴娇·中秋

宋·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诗话赏读: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八月十五日的黄州,是一篇内容奇幻、情感深沉的不朽经典。诗人融合了前代的神话传说,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描写登高望远时,幻想中的月宫美妙神奇的景象。诗境洒脱飘逸,超凡脱俗,令人神往。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木兰花慢

宋·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诗话赏读:这首词创造性地采用问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换意的定格,就明月西沉后的去向接连提出了九个问题,这在唐诗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向月亮发问的诗词前人虽已有之,如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可是通篇发问,豪纵激宕,一问到底的仅有辛弃疾此作。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诗话赏读:时序中秋。碧空万里,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折桂令·中秋

元·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

        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诗话赏读:这首散曲着力描写了月光的澄彻。通过反复渲染,创造出一种明月如水,清幽静谧,异常宁静的氛围。面对此情此境,诗人不禁情从中来,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这美好宁静的月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呢?《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中秋月

明·徐有贞

        中秋月。

        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

        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诗话赏读:中秋明月,珠圆玉润,散发着清凉的光泽。它照亮了孤寂的夜空,也照亮了迷离的眼睛,平静了驿动的心。这首《中秋月》,寄托了人月两团圆的美好祝福和随遇而安的情怀。作者使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复以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往复回环,有如回文,颇见匠心。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代·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诗话赏读: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的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中秋

明·王阳明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诗话赏读:阳明启行赴思州、田州的前夜,正赶上中秋,与诸生会聚,即兴赋诗,其中一首诗曰:“万里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应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犹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月圆月缺的诸多情愫,被诗人轻松化解了,赏月赏心,悠然释然,人心明亮,何处不清辉?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寄情明月

圆梦中秋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月是故乡圆,情是故人浓。

        醉美中秋,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花好月圆,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但愿长圆如此夜,人间天上两团圆。

        圆圆的月,圆圆的饼,圆圆的梦想,圆圆满满都实现。

        岁月悠悠情如酒,祝您中秋节快乐!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